當學生們在尋找一所學校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學校的需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對學校的需求也不同。一些學生希望找到一所老師更好的學校,一些學生希望找到一所學校設施和設備更好的學校,一些學生希望找到一所校園更新和生活條件更好的學校。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選擇,因此,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學校。
邯鄲學院簡介
邯鄲學院是一所充滿活力和發展前景良好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太極拳圣地、成語典故之都河北省邯鄲市。學校辦學歷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邯鄲縣初級師范學堂,1982年升格為邯鄲師范專科學校,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并定名為邯鄲學院,2012年、2017年先后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審核評估。近年來,學校堅持“立足邯鄲,服務社會,承文育師,融導產業”的服務面向定位,實施“創和諧環境,抓內涵建設,重協同創新,走特色之路”的基本戰略,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
邯鄲學院基礎條件
邯鄲學院現有在職教職工1010人,教師716人。教師隊伍中教授、副教授273人,占38.1%,博士、碩士643人,占89.8%。校本部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4323人,成人學歷教育在籍學生7353人。全國模范教師、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5人,河北省突出貢獻專家、教學名師、“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層次人選14人。有18個二級學院(中心)、57個本科專業,涉及9大學科門類。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億元,紙質圖書近120萬冊,數據庫29個,電子圖書280萬余種。建有9個實驗實訓中心、216個校內實驗實習實訓場所和21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區占地699.56畝,建筑面積32.27萬平方米,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河北省文明校園。2015年4月邯鄲市政府批準學校南擴,南擴后校區面積將達到1200畝,建筑面積50余萬平方米。
邯鄲學院教學改革
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倒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2014年,為適應綜合改革與轉型發展的要求,啟動了“1+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新一輪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1+2+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入學后,第一學年實施通識課程教育,累計兩年時間實施專業課程教育,累計一年實施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的實習實訓。
大力實施課程改革。根據行業崗位群和學生能力培養需求,對所有課程進行分解和重組。通識教育按知識內容點或難易程度,將教學內容分為若干模塊,根據不同專業需要,組合成不同課程。根據職業崗位能力需要,對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核心能力進行模塊化分解,按照小型化原則組合成不同課程。實踐課程按照項目的形式進行模塊化分解,實現實踐教學項目化的目標。每門理論課程或模塊都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需要,明確相對應的能力培養模塊。
積極開展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施行“N+2”過程化考核模式。“N”是教學過程中的考核次數和類型,包括實踐考核、平時測驗、作業、學習態度等。“2”指期末考試和學習筆記考核,學習筆記包括課堂筆記、課前和課后自主學習筆記等。
注重抓好自主學習。每門課堂教學課程都由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兩部分構成,課程開設按照學時(學生自主學習時數)與課時(課堂教學時數)兩部分安排。除抓好課堂教學,每門課程對自主學習都進行了科學細致的規劃和設計,從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設計、實施、監督、檢查、成績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養成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學校統一印制了學習筆記本。
鼓勵支持教學研究。2014年以來投入540萬元,立項教學研究改革課題651項,參與教師達1200余人次,產生了一大批教學成果。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6個,涵蓋特色專業、重點發展學科、綜合改革試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優秀教學團隊、精品資源共享課等。獲近兩屆河北省教學成果獎7項、河北省優秀教研成果獎6項,2016年獲批河北省碩士學位授權建設單位。
邯鄲學院學科專業
確定符合學校定位的學科專業建設發展思路。明確了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方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發展為主導,堅持“精教、強工、活文、培新”的發展思路。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全面提高、扶優扶強、集群建設、重點突破、形成特色”的學科專業建設原則,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基本形成了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格局。
重視特色學科專業集群建設。以提高服務能力和形成品牌為目標,做精做優以特殊教育為代表的教師教育類專業集群,做大做強以信息物流類、生物化工類為代表的工科專業集群,做活做實文化創意服務類專業集群,積極拓展其他與新產業、新業態對接的專業集群。處理好專業數量與質量、近期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促進了協調發展、質量提升。
著力抓好科研平臺建設。擁有河北省高校重點社科研究基地“太行山文書研究中心”、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趙文化與區域經濟”、河北省特殊教育協同創新中心、河北省高校光電通信與信息系統應用技術研發中心、河北省高校冀南太行山區野生資源植物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建有河北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與南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擁有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實驗室、資源植物實驗室、有機小分子材料實驗室、光電子器件與系統實驗室等5個市級重點實驗室。
不斷提高科研水平。2014年以來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國家藝術基金1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和河北省教育廳重大攻關項目5項,立項數量位居同類院校前列,多次受到省科研管理部門表彰。獲河北省科技進步獎、優秀社科成果獎和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音樂金鐘獎等省級以上獎項39項。藝術學院袁慶祿教授的版畫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陳列。《邯鄲學院學報》連續三屆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獎,其中“趙文化研究”專欄以全國排名第四的成績榮獲教育部名欄。全校教師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13項,發表論文1700余篇,被SCI、EI等收錄檢索270篇。先后出版《趙文化與華夏文明》《荀子史話》《邯鄲區域經濟研究》等著作44部。獲知識產權授權253件,2017年位居全省高校第10名。
主動對標地方經濟社會需求。先后開展三次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從2009年起開展了“大走訪、大調研、大對接”三大活動,之后又開展了“雙三進三請”活動(“雙三進”即師范專業教師進基礎教育研究機構、名校、名師課堂,非師范專業教師進產業管理部門、企業、車間班組鍛煉提高,“雙三請”即請教育管理專家、名校校長、名師和行業管理專家、企業家、工程師到校開展教學與學術活動)。2013年舉辦了與地方政府、企業項目、技術、人才對接大型洽談會。幾年來,與省內外百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合作研發關系,橫向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邯鄲學院師資力量
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在“赤心奉業”核心理念指引下,打造“愛心育人”的教風,確立了“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的師德建設目標。持續開展各類先進評選活動,近三年評選“師德標兵”71人、“最美教師”10人、“最美輔導員”20人。注重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大力宣傳先進事跡,把立德樹人的理念內化到教師靈魂深處。嚴格實行教師職業道德年度考核,建立師德檔案,將考評結果作為評職、評優、聘任、晉級的必備條件。
注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連續9年實施“講評課”活動,利用每學期開學前一周時間集中對全體任課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集中練兵。經常性開展教師教學技能、講課、微課大賽和演講、書法等專項技能比賽,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讀博深造,到境內外名校和科研院所訪學交流,赴行業、企業實踐鍛煉。加強學科專業帶頭人培養,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分層次實施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教師、青年教師培養培訓計劃,系統構建貫穿教師發展全過程的培養培訓體系。通過一系列措施,廣大教師敬業愛生蔚然成風,專業能力和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不僅得到學生的認可,也贏得了社會的贊譽,一大批教師被授予國家省市級模范教師、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
牢固樹立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從2008年以來,每年一個建設主題,2008年校風建設年、2009年迎評促建年、2010年課程體系建設年、2011年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年、2012年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年、2013年評建整改與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年、2014年綜合改革與教研室建設年、2015年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年、2016年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年、2017年質量層次提升年、2018年學科專業建設年,始終圍繞人才培養確定年度中心工作。每年舉辦院長、書記、教研室主任論壇、專家講座等,交流人才培養經驗,做到了人才培養始終是學校關注的核心。
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總目標。從社會需求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科學確定了人才培養總目標的“優秀公民、幸福個體、應用人才”三個維度,即:從社會需求導向出發,使學生具備“畢業能就業、就業能上崗、上崗能上手、上手成骨干、骨干留得住”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從學生成長角度出發,使學生具備“愛國愛家愛他人、感恩包容會做人、就業創業干成事”的品德修養和發展潛力;從人生可持續發展出發,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行、文化素養的優秀公民,具有創業立業、養家育后能力的幸福個體,具有成就自我、奉獻社會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上面介紹的學校還是不少,大家可以詳細介紹了學校的具體情況。如果你有任何問題,也可以打電話給學校招生辦公室或親自去學校咨詢。以上是小編編撰的學校基本情況。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學校的信息,請繼續關注邦博師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