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1:西南師范大學
西南大學下屬師范院校(簡稱“西南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農業部、重慶市共建的重點綜合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
學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東師范學堂,幾經傳承演變,1936年更名為四川省立教育學院。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學院的教育、國文、外文、史地、數學等系與1940年成立的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合并建立西南師范學院,農藝、園藝和農產制造等系與1946年創辦的私立相輝學院等合并建立西南農學院。
1985年,兩校分別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
2000年,重慶市輕工業職業大學并入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西南農業大學、四川畜牧獸醫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組建為新的西南農業大學。
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開啟了學校發展嶄新篇章。
百余年來,篳路藍縷,玉汝于成,數代西南大學人以其弘毅堅韌、自強不息的奮斗鑄就了"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不斷豐富著"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校訓內涵。
西南師范大學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天生路2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2: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銅梁校區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院位于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市。一個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中國西部惟一匯集水、陸、空交通資源的內陸山水城市、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全國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中西部最大的微電子產業園區——“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區”和“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西部唯一的中央改革特區。
學院聘請了一批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學術造詣高,多年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授專家擔任學科帶頭人,組建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近1000人,其中專任教師近700人,正、副教授262人。
同時,學院還聘請了一批知名的專家組成學術顧問委員會,建立和完善了教育督導制、教師評比制、學術論壇制等,具有起點高、教師隊伍結構合理、辦學條件優越等優勢,得到了各級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廣大學生的充分認同。
學校每年聘任8-10名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荷蘭等地的外籍教師在該校擔任英語口語、英美概況、翻譯技巧等課程任課教師。
為學生提供多元化、高品質的專業課程、學習模式和出國留學服務;積極推動中外學生訪問交流活動,以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東西方先進文化互補的國際型人才;為立志出國留學的莘莘學子提供規范、穩定的多種支持。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銅梁校區位于:重慶市銅梁區學府大道304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3:重慶師范大學
重慶師范大學創辦于1954年,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6年創立的官立川東師范學堂。學校是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高等學府,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市。校園面積2804畝,包括大學城校區、沙坪壩校區和北碚校區。學校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重慶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十佳市容整潔單位、重慶市森林校園、重慶市美麗校園。
學校擁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國職教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師資培訓基地(重慶)”等三個國家級基地,是全國先期兩個“中德(重慶)職教合作示范基地”之一,是教育部和國家發改委“特教基地學校”。擁有重慶市職業教育測評與師資培養協同創新中心和重慶市普通中小學教師、幼兒教育教師、特殊教育教師、職教師資、管樂師資等多個市級培訓示范基地。全國首批部校共建“重慶新聞學院”,以及重慶旅游學院、重慶音樂學院、重慶幼兒師范學院、重慶特殊教育學院也依托我校設立。
60余年來,學校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教無類,以文化人”的辦學理念,秉承“自強不息,躬行師道”的重師精神,踐行“厚德、篤學、礪志、創新”的校訓,立足重慶、面向西部、服務全國,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構建形成了師范教育和非師范教育“兩輪驅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三駕馬車”,文化傳承與創新、決策咨詢與公共服務、科技攻關與應用轉化“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的特色辦學格局。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27000余人,研究生3600余人。專兼任教師170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740余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85%以上。博士生導師27人,與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內蒙古大學、澳大利亞聯邦大學等海內外高校聯合開展博士培養。
學校有特聘中科院院士1人,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1人;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人才22人次;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以及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重慶市“兩江學者”特聘教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專家工作室首席專家等省部級人才220余人次。
學校現有17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二級學院,1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6個二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11個市級重點一級學科,涵蓋哲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理學等11個學科門類。70個全日制本科專業(含方向)。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中心和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創新團隊等5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級卓越教師培養改革項目、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國家級教學科研團隊、國家級教師隊伍建設示范項目等15個,重慶市特色專業建設點、三特專業、三特學科專業群、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教學團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等80個。
學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形成了“通識綜合素養+專業理論素養+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以“三主線”和“六環節”為基礎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開展了“卓越教師”培養,在金融工程、計算機科學、統計學、酒店管理等本科專業開設中美121人才培養項目實驗班。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等7項、國家級教學工程項目14項、國家級規劃教材5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57項。我校教師獲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全國一、二等獎40項,重慶市一、二等獎135項;在全國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得全國一、二等獎8項,重慶市一、二等獎33項;在全國師范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一、二等獎10項。
“十二五”以來,學校科研事業圍繞兩個重點展開。圍繞“雙一流”建設和學校內涵發展,著力提升科研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獲準國家級項目230項,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重點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5項,極大地提升了學校重點優勢學科的核心競爭力;依托高級別項目產出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國家哲社文庫等標志性成果。圍繞服務區域發展,構建具有重師特色的社會綜合服務模式,通過實施校地、校企合作項目,為重慶市各區縣構建從頂層設計--中層管理--實際運轉的全方位、立體化、綜合性區域創新服務體系,同時在重慶市抗戰文史研究、三峽社會發展、微痕考古學、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規劃編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測評指標體系等領域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與公共服務。
學校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注重師德師風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立德樹人領雁、優良學風提振等5大計劃,構建以黨員承諾、典型示范、青馬引領、朋輩互喻、實踐育人為載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五維同育”模式。大力推進教師和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全國研究培訓基地。連年被評為“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是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重慶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重慶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示范中心。學校被授予“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人榮膺第七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學生在“挑戰杯”等科技文化活動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項206項。六次參加中央電視臺“五月的鮮花”全國大學生校園文藝會演。積淀形成的“原創舞臺藝術精品培育工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演藝文化育人工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五維同育’”模式等成果四次獲教育部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學校編輯出版《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哲學社會科學版)《地理教育》《當代幼教》等學術刊物。其中,《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CD來源期刊、科技核心期刊,《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入選2014“中國人文社科期刊評價報告”擴展期刊。
學校辦學條件良好、設施齊備、設備先進。三個校區各有1個圖書館,紙質圖書250余萬冊,本地鏡像電子圖書104萬種,本地鏡像資源容量達55TB,數據庫共46個,校園網實現校區全覆蓋。
辦學60余年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十六萬余名各類畢業生。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教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中堅骨干力量。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華羅庚數學獎、陳省身數學獎獲得者馬志明,“2011感動中國人物”胡忠,“最美鄉村教師”曹瑾等是我校畢業生中的杰出代表。
學校把握教育國際化趨勢,堅持開放辦學,在美國、英國、盧旺達、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舉辦“孔子學院”“漢語師范學院”,兩次獲得“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機構”殊榮。先后與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學校是國際聾人高等教育網絡組織(PEN項目)成員。
習近平、賈慶林、賀國強、劉延東、許嘉璐、彭佩云、韓啟德、張梅穎、鄭萬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學校改革發展,教育部、重慶市主要領導也多次來校關心指導工作。當前,學校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能力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為建成特色鮮明、西部前列、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師范大學而努力奮進!
重慶師范大學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中路37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4: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文理學院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其前身重慶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渝州教育學院分別創辦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兩校合并組建為渝西學院;2005年4月,學校更名為重慶文理學院。
學校坐落在重慶市永川區,有紅河、星湖兩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767畝,校舍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88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80億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電子閱覽室設施齊備,校園網設備先進,教學、科研及生活設施完善;現有教職員工130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30余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8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60余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0余人;外籍教師10余人,外聘專家教授300余人。
學校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國家級會計領軍(后備)人才1人,重慶市“百人計劃”3人,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重慶市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巴渝學者”特聘教授2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3人,重慶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15人。
學校圍繞“建設應用型學科,開展應用研究,培養應用型人才,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進行了一系列以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構建與實踐”獲得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高校三標一體教育質量模型的探索與實踐”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師范新升本院校的轉型發展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獲得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獲得重慶市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特色苗木良種選育及現代設施繁育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部著作、3篇論文分獲得重慶市第六屆優秀基礎教育著述評選著作類、論文類獎項。園林專業被立項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重慶文理學院-重慶渝西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被立項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累計獲得市級教學成果獎21項、市級及以上質量工程項目46項、市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35項。榮獲全國第四屆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2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高校簽訂了合作協議,先后同俄羅斯伊萬諾沃國立化工大學、俄羅斯國際兒童院、美國蒙哥馬利·奧本大學、意大利佩魯賈大學、馬來西亞泰萊大學、泰國烏汶皇家大學、越南河內大學等10余所國外院校開展了師生互派、“2+2專升本”、“3+1+1本升碩”項目等。目前,重點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開展了“2+2”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并即將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威爾明頓分校開展合作辦學項目。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重慶文理新藥創新團隊”憑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ED和肺動脈高壓一類新藥開發”項目代表重慶奪得了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一名。2016年,大尺寸柔性觸控項目榮獲首屆全國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第一名;柔性觸控團隊、3D噴墨印刷電子團隊分別獲得第五屆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電子信息行業全國總決賽、先進制造行業全國總決賽第三名;新型環保材料創新團隊獲得2015年度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學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創新、超常規發展的模式被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譽為“文理現象”,《中國教育報》(2017年1月4日)頭版頭條專題報道了我校轉型發展成績。
學校先后獲得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國教育網絡示范單位、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全國校園文化先進單位、全國第一批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狀、重慶市園林式單位等榮譽稱號。2008年以來,學校領導班子6次在重慶市管領導班子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并獲得先進集體稱號。
歷經40余年的不懈追求和跨越發展,年輕而蓬勃發展的重慶文理學院正秉承“進德修業、博文達理”的校訓,堅持“教育即服務、學生即顧客、質量即生命”的辦學理念和“應用為本,管理創新,開放辦學,特色發展”的辦學思路,大力實施“頂天立地”發展戰略,全面推動應用型深度轉型發展,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重慶文理學院位于:重慶市永川區紅河大道319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5: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創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學校座落在縣城黃金地段(鐘多鎮桃花源中路145號),占地80余畝,校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百多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育人氛圍。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創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歷經了滿清、民國、共和國三個時代。
2002年,學校與酉陽教師進修學校和重慶廣播電視大學酉陽工作站(現升格為分校)進行整合,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集職前職后、中專與大專、師范教育與非師范教育一體化的辦學實體。有力地推動了學校向前發展。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現有教職工158人,專任教師112人,高級講師35人,講師70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1人,參加市學科帶頭人培訓1人,市級骨干教師4人,生物學碩士1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49人。順利通過了市中師、進修校和電大辦學水平評估驗收。先后與重師范大學、重慶教育學院、長江師范學院、重慶文理學院等高等院校實現聯合辦學。職前教育開設三年制中師、幼師、計算機、(音樂、體育、美術)藝體高考班、3+2高師班等專業。職后開設行政、法學、醫學、漢語言文學、管理學等16個電大專業以及奧鵬網絡學習教育。現有職前職后教學班77個,在籍學生3700余人。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先后被表彰為全國“文教先進單位”、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市“文明單位”、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市“語言文字達標單位”、市“中師德育先進單位”、市“中師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市“成人高等教育先進單位”、市“教師培訓工作先進單位”、市“電大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市“模范職工之家”、市“園林式單位”、市“安全文明校園”以及市“食品衛生A級單位”。目前已成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酉陽分中心”、“重慶市非物質文化傳承實驗學校”、“四川美術學院教學實習基地”和《師資建設》學術支持單位。《酉陽報》、《酉陽電視臺》、“武陵都市報”、《師資建設》以及《中外交流》等媒體先后多次對該校進行宣傳報道,學校各項工作實現了全面提升。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畢業于該校。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位于:重慶市酉陽縣桃花源鎮桃花源中路145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6:重慶文理師范學院紅河校區
重慶文理學院下設師范院系(簡稱“重慶文理師范學院”)是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其前身重慶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渝州教育學院分別創辦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兩校合并組建為渝西學院;2005年4月,學校更名為重慶文理學院。
學校坐落在重慶市永川區,有紅河、星湖兩個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767畝,校舍建筑面積71萬平方米,館藏圖書283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89億元。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37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50余人、副高級職稱人員32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70余人,兼職碩導70余人;外籍教師10余人,外聘專家270余人;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市)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萬余人;來自俄羅斯、意大利、馬來西亞等國留學生119人;與市內外10余所高校合作開展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研究生累計240余名。
學校現設有16個二級學院,開設了61個全日制普通本科專業,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教育學、農學、法學等十大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2個,市級特色專業10個、市級教學團隊8個、市級精品課程13門。
重慶文理師范學院紅河校區位于:重慶市永川區紅河大道319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7:三峽聯合幼兒師范職業大學
三峽聯合職業大學下設幼兒師范系(簡稱“三峽聯合幼兒師范職業大學”)是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深入發展,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上馬,三峽庫區移民開發建設急需高職人才的背景下,于1993年9月重慶市政府[重府函(1993)25號]批準成立的專修學院。學校具有招收高等教育助學、非學歷教育培訓資格,通過成人教育、網絡教育及自考助學的渠道獲取相應的文憑,學校主管部門為重慶市教育委員會。
中共三峽聯合職業大學黨委于1996年6月經市委組織部批復、1998年4月經市委教育工委批復成立,現有1個黨總支部,7個黨支部,68名黨員的黨組織。辦學二十多年來,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各級領導的重視關心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現有在校生4000余人。開設有汽車、航空、電商物流、計算機、經貿、健康衛生、學前教育等20多個專業,辦學以來已畢業生3萬余人,就業率達到95%以上,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的實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好評。
三峽聯合幼兒師范職業大學位于:重慶市巴南區東城大道588號
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8:重慶北碚幼師職業教育中心
學校座落在環境優美宜人的重慶市北碚城北新區、風景秀麗的縉云山下,毗鄰西南大學,占地189畝,校園寬闊、綠樹成蔭、整潔寧靜。學校開設有電子技術運用、酒店服務與管理、計算機運用、數控、汽修、園林等15個專業,100余個教學班,5000多學生。
學校現有教職工328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兼職碩士生導師3人,博士1人,碩士學歷17人,研究員1人,副高級職稱69人,專業帶頭人14人,骨干教師48人,中、高級國家技能考評員教師110人,進入北碚市區教師教育專家庫4人,學校聘任外籍教師2名,8名老師到澳大利亞、德國等進行交流學習,獲得TAE等國際證書。
學校堅持以“重慶特色,全國示范”為辦學目標,“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思想為指導,以“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為動力,注重特色建設,努力打造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品牌。
學校繼承和發揚梁淑溟先生“勉仁”文化精髓,提出“勉人弘業”的辦學理念,形成獨特的“勉仁”文化,積極培養“德技雙馨,身心雙健”的職業技能人才。先進理念引領特色發展,逐步形成“德育入心,成德于行”的德育工作特色,引領學校形成了“誠信明禮,崇實求真”的校風;“勉人勉己,仁心教人”的教風;“尚技尚能,勤勉樂學”的學風。
重慶北碚幼師職業教育中心位于:重慶市北碚區金華路200號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邦博爾小編整理的重慶外語教育學校排名榜(最新)數據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