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1: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
四川師范大學是四川省屬重點大學、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是四川省舉辦本科師范教育最早、師范類院校中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為該校本部,學校初址位于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沙河之畔,風景秀麗、濃郁文化氛圍的獅子山,比鄰四川省郵電職業學院,著名作家李劼人故居,現有三個地理位置相近的校區:獅子山校區,成龍校區(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成龍大道,四川省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校區(美術學院,服裝學院)以及不在上述校區的電影電視學院(成都市金牛區華嚴路89號),校區總面積3400余畝,所屬地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安路5號,學校類型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師范類重點大學。
截至2016年4月,學校轄26個學院,開辦85個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工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藝術學、農學等十一個學科門類。
建校以來,學校先后涌現出了以著名墨學家伍非百、我國社會學和民俗學的創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劉紹禹、楚辭學專家湯炳正、文獻學專家屈守元、訓詁學專家劉君惠、凝聚態物理學專家趙敏光、拓撲學專家劉旺金、非線性分析專家丁協平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專家。
學校教師先后獲評“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1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等共17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5人,“四川省千人計劃”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94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2人,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省師德標兵等共14人;建設有國家級本科教學團隊1個,省級本科教學團隊7個,四川省高水平社科研究團隊2個。
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安路5號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2: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師范大學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綜合性省屬重點大學,是四川省舉辦師范類本科專業最早、師范類院校中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學校位于四川省省會——成都市,校園占地面積3000余畝。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37000余人,博士與碩士研究生4000余人。現有各類教學、科研人員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約1100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1900余人。
四川師范大學創建于1946年,其誕生與東北大學有直接的歷史淵源。抗戰初期,東北大學內遷到四川省三臺縣辦學。抗戰勝利后,東北大學遷回沈陽,留川師生在原校址上創建了川北農工學院。1949年吸納西山書院,更名為川北大學,1950年合并川北文學院,并遷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學為主體,合并川東教育學院(原鄉村建設學院)、四川大學和華西大學的部分專業,組建四川師范學院,1956年遷到成都現址。1964年,原成都大學(現西南財經大學)數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7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立為四川省重點高校。1985年,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更名為四川師范大學。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學院并入我校。學校1979年被批準為全國首批碩士授權單位,2006年被批準為博士授權單位,同年,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優秀單位,2012年入選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
建校以來,學校先后涌現出了以著名墨學家伍非百、我國社會學和民俗學的創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劉紹禹、楚辭學專家湯炳正、文獻學專家屈守元、訓詁學專家劉君惠、凝聚態物理學專家趙敏光、拓撲學專家劉旺金、非線性分析專家丁協平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專家。學校擁有一支發展潛力大、學緣結構好、學歷結構合理、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的教師隊伍,其中先后有7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獲“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獎,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50人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8人被評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4人被評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3人入選“四川省千人計劃”,84人被評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6人入選“四川省杰出青年學科帶頭人計劃”,23人入選“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養計劃”,12人獲得“四川省教學名師”稱號,1個國家級本科教學團隊,7個省級本科教學團隊。他們的學術貢獻和教書育人的業績享譽海內外,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歷經七十一年的建設,學校已發展成為一所覆蓋文學、理學、工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藝術學、農學等十一個學科門類的綜合型師范大學。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6個學院,85個本科專業。現有中國語言文學和教育學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基礎數學等2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和教育學2個博士后流動站,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同時還擁有教育、藝術、體育、漢語國際教育、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翻譯、法律、應用心理、公共管理、工程(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領域)等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學校現有4個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個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17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8個省部級研究機構和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項目(覆蓋17個專業),4個國家及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5個國家及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2個國家特色專業,5個國家及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8個國家及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實習實訓基地,15門國家精品課程、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視頻開放課程,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實施學校;17個省級本科人才培養基地,20個省級特色專業,21個省級“卓越教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70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省級創新創業示范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省級精品開放課程、省級雙語教學課程、省級重點建設課程,學校獲近兩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四川省教學成果獎59項。擁有1所有20余年歷史的“校中校”——四川師范大學美育學校。學校生源遍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建校七十一年來學校培養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勇為代表的30余萬名各類畢業生,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們的業績為學校增光添彩,共同鑄就了四川師范大學光輝的歷史。
“十二五”以來,學校的科研工作成效顯著,共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800余項。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含重大、重點項目)128項;省部級項目200余項。實際到校科研經費1.52億元,高級別論文發表數量587篇,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實施科研成果轉化項目200余項。四川師范大學“國土資源開發與保護協同創新中心”、“教育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社會信用體系協同創新中心”是四川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該數量在省屬高校中并列第一。四川師范大學科技園是四川省首批省級大學科技園,是西部地區唯一以文化創意為主要特色的大學科技園。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南土地資源評價與監測實驗室、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可視化計算與虛擬現實實驗室、四川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四川農村土地資源管理綜合改革研究團隊”、“四川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團隊”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學校圖書館共有紙質圖書367.4萬冊,電子圖書146.6萬冊,中外文數據庫58個。全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12億元。
學校設有設有四川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訓中心、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師資格認定指導中心、四川省教育廳四川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師繼續教育四川師范大學培訓中心、四川省教師教育網絡聯盟管理中心、四川省“國培計劃”項目執行辦公室、四川省教育廳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等級檢測中心等省級培訓及研究機構。
四川師范大學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具有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資格和接收香港免試生的高等院校,已與近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院校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關系。目前我校不僅培養各類層次的境外留學生,還擁有各類層次、不同國別的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經國家漢辦批準,我校分別與韓國延世大學、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學、巴基斯坦佩特羅中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課堂)。建立有日本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以及與韓國延世大學合辦的“成都世宗學堂”。
目前,全校師生員工團結和諧,朝氣蓬勃,正在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為把我校建設成國內一流的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奮斗。
四川師范大學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靜安路5號(四川師范大學獅子山校區)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3:成都師范學院
成都師范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四川省教育廳主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四川省教育行政學校,歷經四川省教育干部進修學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學院(1978年)、四川教育學院(1984年)等歷史發展階段。2012年3月,教育部批準改制更名為成都師范學院。
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服務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秉承“愛、真、篤、為”的校訓,踐行“讓學生在成都師范學院這段生活成為人生有價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探索學生成長、成才、成師的規律,促進職前職后教育有機結合,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師德養成、師能培育、師知傳承的教師教育核心基地。
學校占地面積1100余畝,學校現有溫江校區、人民南路校區、白果林校區3個校區,校本部設在成都市溫江校區。學校建筑面積31.0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8200余萬元,藏書145萬余冊,數字資源12TB。建有有線無線一體化的萬兆校園網絡,集中的虛擬數據中心,涵蓋教學、管理和科研業務的數字化校園應用系統。
學校設有教育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數學學院、物理與工程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美術學院等17個學院。現有普通本科專業27個、涵蓋了經濟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藝術學、法學、管理學、歷史學等9個學科門類。普通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14000余人。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現有專任教師736人,高級職稱教師334人(其中教授98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466人。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成員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3人,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7人,四川省師德標兵2人。學校現有四川省高水平研究團隊1個,四川省教育廳科研創新團隊5個,四川省優秀教學團隊1個。
學校加強教學質量管理。近5年,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建有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3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2門,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應用型示范專業2個、省級教育綜合改革項目2項、省級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3項,省級教學改革項目7項,獲得省政府教學成果獎4項。
學校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積極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創新、創業能力,實施了面向行業產業需求的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和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強化實踐育人環節,推進“校地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協作”、“產學研一體、教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建有115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著力提升學生適應基礎教育和行業產業需求的實踐能力。
學校強化科學研究。四川省陶行知研究會、四川省心理學會掛靠學校。現有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中心、四川0-3歲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四川中小學教師師德研究中心、四川教育信息化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等廳級研究中心,四川省區域和國別重點研究基地東南亞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近5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05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66項、市廳級項目369項,校級項目208項,橫向項目28項;公開發表論文2305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404篇,被SCI和SSCI收錄61篇、EI收錄45篇、CSSCI收錄119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42部;其中“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7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25項、外觀設計專利4項;獲得科研成果獎勵96項,其中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9項。
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大力開展學生品牌社團建設和學科競賽,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現有59個品牌學生社團,組織參加了40余項學科競賽項目,學生在各類全國學科競賽中成績突出。近5年我校在校大學生各級學科競賽獲獎2229項次(其中國家級630項次,省級633項次,校級966項次)。學校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中心,開發創新創業類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連續五年超過95%,連續五年被四川省教育廳授予“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學校先后與美國、英國、日本、以色列、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10余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交流關系。通過海外留學、合作辦學、國際交換生以及海外帶薪實習等多種形式,在教育國際化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成都師范學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海科路東段99號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4:內江師范學院
內江師范學院是一所以教師教育為主,文學、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工學、經濟學、藝術學、農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地方性本科師范院校。
學校前身是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原內江教育學院。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創建于1956年,內江教育學院創建于1958年。1998,創建于1905年的內江藝體師范學校非實質性并入內江教育學院。2000年3月,在原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原內江教育學院的基礎上合并建立內江師范學院。2011年,學校開始與四川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
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坐落于內江市甜城湖畔,學校占地1005畝,現有校舍34.9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6億元,圖書資料161.9萬冊。現設有18個二級學院,開設58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專業17個,應用型非師范專業41個。學校面向全國26個省市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7000余人。
內江師范學院整體搬遷新校區建設項目位于東興區東興鎮,建設占地面積2280畝、校舍面積約75萬平方米,預計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
學校樹立“以人為本、人才強校”的理念,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強校之本來抓。堅持學科帶頭人制度,積極實施重點人才工程,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合理。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6000余人。學校現有教職工1333人,其中專任教師874人,正、副高職323人,碩、博士456人。學校還聘請了中科院、清華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擔任兼職教授。學校師資數量充足,結構日趨合理,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據2014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本科專業涵蓋文學、理學、教育學、管理學、歷史學、法學、工學、經濟學、藝術學、農學等學科門類。建有省級優勢學科2個。
據2014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先后建成省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5項,省級實踐教學項目2項,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教師隊伍建設示范項目1項,省級精品課程19門,省級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實驗區1個;獲得省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兩項。
內江師范學院位于:四川省內江市東桐路705號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5:西南財經師范大學柳林校區
西南財經大學下設師范院系(簡稱“西南財經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有光華、柳林兩校區,總占地2300余畝。光華鐵樹穿越年輪時光感受歷史緬懷先賢,巍巍鐘樓傲然屹立感受青春與未來對話,這里古今融通、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實乃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學校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科生態體系,形成了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體、金融學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
學校設有26個學院(中心、部)等教學單位,33個本科專業,108個碩士學位培養專業(含18個碩士專業學位),57個博士學位培養專業;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擁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博士后流動站。
西南財經師范大學柳林校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柳臺大道555號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6:四川大學師范學院江安校區
四川大學下設師范院系(簡稱“四川大學師范學院”)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的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國”的成都,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筑面積256.3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目前,學校已與34個國家和地區的268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澳臺等33個國家和地區的214所國際知名大學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體系。
與韓國、美國、比利時的5所大學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學院。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相關機構建立的國際和境外科研合作平臺和中心有:四川大學九寨溝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德水環境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英聯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學—意大利國家研究會國際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西部中國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雙方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中國西部反貧困研究中心、四川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學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共建了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四川大學師范學院江安校區位于:雙流區川大路二段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7:四川大學師范學院華西校區
四川大學下設師范院系(簡稱“四川大學師范學院”)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布局在中國西部的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大學。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國”的成都,有望江、華西和江安三個校區,占地面積7050畝,校舍建筑面積256.3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大師云集,名師薈萃。截至2017年底,學校有專任教師5494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1733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5人,四川大學杰出教授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3人、講座教授16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4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0人,“四青”人才104人次,“973”首席科學家9人,牽頭“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12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30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托)項目獲得者39人(42項),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2人,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5人。
四川大學師范學院華西校區位于:武侯區人民南路三段17號
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8:西南民族師范大學航空港校區
西南民族大學下設師范院系(簡稱“西南民族師范大學”)座落于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靈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韻,是民族高等教育鑲嵌在祖國大西南的一顆明珠。
經幾代民大人的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目前,學校含文、史、哲、經、管、法、教、理、工、農、醫、藝等12個學科門類,占地面積近3000畝,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區、航空港校區、太平園校區三個校區,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有“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積112萬平方米。
擁有極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館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藏學文獻館、彝學文獻館。有56個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學生3萬余人;教職員工3千余人,其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近500人。
西南民族師范大學航空港校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航空港開發區大件路文星段168號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邦博爾小編整理的四川漢語言文學學校排名榜(最新)數據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供參考。